公司新闻
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
徐玮/文
寿山石雕刻艺术,萌发于传统文化审美,自传统工艺美术中孕育而生。其造型、装饰语言都有着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形式的均衡性、造型的立体化、富有节奏的线性表现、造型的变形夸张、图形处理的抽象化等等。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是将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过程,雕刻艺术亦是如此。每一件作品所具备的节奏感、韵律感、平衡感在协同作用下的实现的艺术性强化和完善的过程,正是一件艺术作品在被创作的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生命活力的过程。
创作一件寿山石雕刻作品,其艺术活力应从何而来?
首先一件好的作品其设计理念是最重要的,而后才是“做工”。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工”一指工具,二指手上功夫,譬如石雕机器及刀具的娴熟运用,所掌握的多种技能和行外的姊妹艺术。多掌握几门姊妹艺术对于完成一件高难度的作品非常有益,所以,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我在牙雕、木雕、角雕等其它艺术门类下很大功夫。此外,文学方面的喜好与理解也会给创作带来帮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路多一些有利于设计的成功。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类,寿山石雕刻有着独立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对创新意识的再思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避免陈陈相因而使之失去艺术真谛。但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一件作品或风格的创新一定是站在一定深度的文化审美与艺术理解。
一件“新”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雕刻师赋予作品生命力的过程。所谓生命力,也可以称之为“神韵”。在中国传统审美中,艺术的本质是其“神韵”所在,所谓“神韵”,也是作品中“意境”的表现。相比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在雕刻创作中意境表现于所雕刻形象是否“传神”,从而引发欣赏着超越在有限的、具体“空间”中产生无限的时间和和想象,从而获得对生活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为达到这样的创作效果,是有一定的难度与审美高度要求的。
而这种难度和高度需要靠文化底蕴、智慧和艰苦的劳动堆积上去的,这个文化底蕴不是短期限形成的,是要靠不断的努力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的,地基打扎实了,金字塔才能堆上去糖心。所以艺术的修养、文化知识的厚度决定作品的内涵。在提高手上功夫的同时,一刻不忘学习东西文化的艺术理论和传世作品的精华,努力汲取营养,弥补自身的不足。一件优秀的作品,必定是长年文化修养的积累,短期行为不行,临渴掘井更不行。
在具备了所有创作的文化底蕴、掌握了工艺创作基本功外,作品设计最高要素就是理念。“理念”这个词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过去叫立意,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前卫的,或者兼而有之,我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对人类发展有影响的各种宗教文化,其艺术作品迄今为止对人类发展的轨迹还继续起着作用,是我们不能考虑的题材。新生代的思维有时看似跳出了它的束缚和窠臼,有时又恢复了,这要看离心力如何了,这个离心力就是创意。
总结来说,一件好的雕刻作品,不仅要让作者满意,也要让欣赏者有所“触动”并“一眼难忘”。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创作表现语言上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同时题材与创作手法上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作品才能让人在欣赏过程中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够让欣赏者“一见钟情”“念念不忘”,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件作品。
我的作品《悠思》题材源于“怀乡”主观意图,情是作品的灵魂,作品里流淌着浓浓的乡情,注意对人物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刻刀,重现出了一个个具有乡间情趣的生活场景与人生味道。使的这件作品的风格追求也与他们一致:朴素,直接,实在。生动、逼真描绘出了一个老农面对辛勤劳作得到的丰收成果,终于可以忙里偷闲悠然自得抽烟、沉思的人生景象:“老农坐在地上,弯曲着脊梁,背靠着两袋满满的谷粒……悠闲的,抽一袋烟……”
在《中国美学史》一书中,李泽厚曾说过的:“中国美学高度重视形式美,重视艺术形式的规范化、程式化,但又总是把形式与情感的表现相联系,强调在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形式中取得髙度的自由,从来不用纯自然的机械物理的规律去解释形式美。”
糖心
何以达到这种“形式美”?在创作之前要“瞻前顾后”,一旦作品以减法形式做出来是没有后悔之可能的。作品设计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智慧、底蕴、能力、意志力。设计层次高的作品具有更高收藏价值,能给人以时代感的久远感。中国画以文人画为最高品位,因为文人生活富裕,不带功利,所以作品品位高,有文化内涵。我们设计的作品是为了传承文化,将一种文化理念融进去,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所以文化内涵的高低、艺术手法的优劣也决定了作品设计品味的高下。
2011年获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作品《江南丝竹》是用寿山石内在气质与外在雕刻技法高度融合的代表之作,利用三块寿山山秀园石,依其“巧色”自然构图,以红衬黑,对比强烈。结合以自己最擅长的高浮雕技法,融合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给欣赏者造成空间判断的错觉,最终得以在一个仅有2、3厘米的厚度空间内,营造出近似圆雕的视觉感受糖心vlog。尤其是镂空形成的剪影效果,大大加深了作品的纵深感,在石材的极致制约下,圆满完成了作品的空间再造。美人温婉动人,洞箫纤细如针,意境深邃宁静。
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是在多变的表现形式上强调空间意境的一种艺术语言。雕刻艺术作品,所重要的不仅是外在的形态,其创新的内涵正是通过作品的意境去感染欣赏着。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作品意境的营造为观者带来更多精神内涵上的共鸣,不局限与作品外在的形态特征,源于我们在创作前一刹那产生的“灵感”,也可称之为创作的“悟性”。
一个人的创作“悟性”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来的。在创作中作者的悟性,会随着艺术的感知开始向质的方面递进。不断汲取知识,作品的等量级会不断精进,这个感知不断扩大、晋升,到达某一时段,会突然有个飞跃,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好似不可能解决的困难,但只要静下心来,就会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我认为这就是顿悟,反过来说没有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的。悟性是在自身对知识的积累和冲击下自然而然喷涌而出的东西,是一种“无”的功能,顿悟下是这个道理。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提高,传统艺术虽然受到了各种挑战,但可以看出,许多审美概念的产生却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遇。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以不同时期所包含的不同文化与风格形成主要特点。我们崇尚传统艺术,但更应该重视时代的艺术规律,在材料构思、造型形式、作品立意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糖心 txapp.tv 糖心vlog